牌樓
牌樓多被安置在一組建筑群的最前面,或者立在一座城市的市中心,通衢大道的兩頭,所以它們的位置都很顯著。我們去游覽北京明代三陵,最先見到的建筑就是五開間的巨大石牌樓,過了牌樓就進人到陵區。同樣,當我們去北京頤和園時,首先映人眼簾的是一座立在通道中央的木牌樓,過牌樓才到東宮門前的廣場。在過去古老的北京城里,主要大街如前門外大街,東城、西城市中心,東、西長安街等處都可以見到大型的木牌樓立在馬路中間。所以我們通把牌樓當作是一種標志性建筑,它在城市和建筑群中起到劃分和控制空間的作用,增添了建筑群體的藝術表現力。
牌樓是怎樣產生的?不論是在建筑群前面,還是在通衢人道上的牌樓,就其位置來講總歸具有入口大門的特點,所以它的產生和建筑群的大門是分不開的。中國早期建筑群的大門稱為“衡門",即在兩根直立的木柱子上加一條橫木組成為門,多用作鄉間普通建筑的院門,所以古代將簡陋的房屋稱為“衡門茅屋”。后來為了防雨雪的侵蝕。在衡門的橫木上加了屋頂,在宋朝《清明上河圖》中可以見到這種門,只不過在門頂出檐的下面已經用上斗棋了。這種簡單的院門形式如今在農村中還能見到。
在公元12世紀宋廷頒行的《營造法式》中記載著一種烏頭門的形式,兩根木柱左右立在地上,上有橫木,橫木下安門扇,但與衡門不同的是兩根立柱直沖上天,柱頭用烏頭裝飾,故名為烏頭門。不論是衡門還是烏頭門,它們都是牌樓的雛形。
那么牌樓,有時也稱牌坊的名稱從何而來?牌樓起源于建筑的院門,在古代城鄉中,大量存在的是里坊之門。所謂里坊,是中國古代城市居住區的基本單位,把城市劃分為方形或矩形的里坊,里面整齊地排列著住宅。這種形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,到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已經發展到十分完備的程度。座長安城設有110個坊,每個坊內開有十字形或東西向的橫街,街頭皆設坊門以供出入。古代這種里坊之門稱為“閭”,中國古有“表閭”的制度,即將各種功臣的姓名和他們的事跡刻于石上,置于閭門以表彰他們的功德,有時還把這種刻石安于閭門之上。據建筑學家劉敦楨先生的分析,這種閭門上往往書寫坊名,而且按表閭的制度,將表彰事跡書寫于木牌,懸掛在門上也是完全可能的事,就是說閭門上既有坊名又有木牌,牌坊之名可能就由此而產生(見《劉敦楨文集》的《牌樓算例》緒言)。后來這種牌坊模仿木構建筑,形式日趨華麗,加了飛檐斗拱和各種裝飾,所以又稱為“牌樓”,這種分析是有道理的。后來,牌坊離開里坊而成為獨立的一種建筑,但是它原有的大門標志和表彰功德的功能依然保留。在形式上,凡柱子上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,加屋頂的稱為牌樓,但是在許多地方,牌坊與牌樓沒有嚴格區分,統稱為牌樓或者牌坊。在本文中,為了簡明起見,我們也將它們統稱為牌樓。
從建造的材料來看,牌樓可分為木牌樓、石牌樓和琉璃牌樓。琉璃牌樓實際上是用磚筑造,在表面貼以琉璃磚瓦,完全不貼琉璃的磚牌樓偶爾也能見到,但數量很少。不論哪種牌樓,它們的大小規模都是以牌樓的間數、柱數和屋頂的多少(稱為樓數)為標志,其中又以柱數與間數為主要標志。例如最簡單的是兩柱一間的牌樓,但它的頂上也可以作成一樓、二樓(即重檐)或三樓。四柱三間的牌樓最為常見,六柱五間的牌樓可稱是大型牌樓了,多用在很寬的道路和墓道上,它們的頂上也有用三樓、四樓、五樓、七樓乃至九樓的區別,可以這么說,在柱數開間相同的情況下,頂數越多,牌樓越復雜,形象也越豐富。
下一篇: 漢代民居之縮影——陶樓
中式庭院怎么做中式庭院景觀設計的要點與理念…
庭院文化磚:中式庭院設計,中式庭院景觀設計施工…
中式建筑中細節之美無處不在,今天我帶你細數那些中式建…
余蔭山房仿建項目不僅蘊含了木雕、貝雕、磚雕、灰雕、…
磚雕,俗稱“硬花活”,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建筑裝飾藝術。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