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代大木結構
通過漢代墓葬、畫像磚石、壁畫和建筑遺址發掘,大木結構大約可以分為木梁柱、穿斗、干闌、井干等四種基本形式。以當時最為流行和著遍使用的木梁柱架構來說,其柱網排列已很整齊。在面闊與開間方面,已有單數開間與偶數開間二種形式。前者立用甚為普遍,例如宮室及一般居住建筑;后者僅見于墓葬與祭祀建筑,這是夏、商以降舊有傳統殘余的表現。此外,位于建筑中央的明間寬度的增加,不僅出于對建筑材料性能認識的提高,以及對建筑內部空間使用的考慮,也出于當時禮制制度的變化與要求。
中、上階層的住宅形象,可由四川成都市出土的象磚中知其大概。此住宅皆使用木柱梁結構,共位于后部之三開間廳堂之邊跨屋架,已與后世之形式幾無差別。即于前后檐柱間施四椽袱,上立蜀柱載平梁,但平梁以上是否用侏儒性或逕用叉手承脊摶,則未有明確之表現。裾室內人物及建筑各部比倒推測,此建筑中央明間面闊約為3米,通面闊約8米,通進深約5米。其左側之三層塔樓為方形平面,每面約長3.5米。四角立斜傾之木柱,柱間置闌額、腰枋與間柱,其做法及外觀,與唐、宋現存柱梁式木建筑頗為相似。
皇家的宮室、陵墓建筑,規模自然要比上述民間建筑為大,現以位于漢長安東南之宣帝杜陵東陵門為例,其門屋面闊13.20米,內部劃為三間,中央之門道寬6米。門屋兩側有塾,再外又有依陵垣二面之復廊,廊內倚柱間距為5.15米,進深3.28米。另依西漢田越土都東冶城(今福建崇安縣城村遺址)之王宮正殿,其面闊方向之柱距為6米。而漢長安城址經發掘后,知其城門門道寬達8米,由于當時城門采用木柱梁結構,故知城門橫向大梁之跨度亦為此尺度。但梁下之門柱排列甚密,間距約1.2米,則不能與一建筑之柱距相提并論。
目前已見較完整的漢代楹柱都是石質的,此類仿木構件,大多見于石墓或崖墓,其斷面有方、方圓、八角……多種。有的表面刻小束竹紋或凹槽,但為例不多。柱徑與柱高之比,約在1:2.5~5之間。估計當時木柱的比值會更大些。石柱下柱礎己有方、斗……等形式,若干例在其表面又以各種紋彩以為裝飾。遺址中發現的木柱痕跡,大多限于檐柱及依柱。倚柱穴平面為方形或矩形,邊長在15厘米左右,柱腳往往仍采用深埋于土階內的古法,柱下或置或不置礎石。檐柱下多墊有柱礎石,其位置大多高于地面,有的表面亦經加工琢磨與雕刻。
漢代之大木結構應較周、秦更為進步,但仍保存了若干早期手法。例如建于廳堂中央之“都柱",雖曾見于咸陽一號宮殿,但目前已發掘之漢代建筑中,尚未有此類似現象。然而在若干漢代墓中,則仍采用此法。
此外,柱在角部之處理,往往采用雙柱形式,例見漢長安南郊之禮制建筑辟雍及河北望都縣出土陶樓。表明木構架在角部的結構與構造問題,尚未完全得到妥善解決。
漢代建筑中除大量使用規矩之直梁外,為了取得更好的裝飾效果,還在宮室等重要場所使用曲梁,亦即當時眾多文賦中提及的“虹梁”(如班固《西都賦》中:“抗應龍之虹梁'')。但其尺度比與細部做法,因無實物而不悉其詳。
下一篇:清朝的西陵古建筑藝術
中式庭院怎么做中式庭院景觀設計的要點與理念…
庭院文化磚:中式庭院設計,中式庭院景觀設計施工…
中式建筑中細節之美無處不在,今天我帶你細數那些中式建…
余蔭山房仿建項目不僅蘊含了木雕、貝雕、磚雕、灰雕、…
磚雕,俗稱“硬花活”,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建筑裝飾藝術?!?/div>